在【SASE百科系列第一期】中,我们揭示了SASE的本质:融合网络连接与安全防护的一体化云原生架构,并简要介绍了其核心安全组件。但SASE的安全优势远不止于安全组件的叠加,其真正的优势在于通过网络与安全的深度融合、基于身份的精细化访问控制、零信任架构及云原生能力,从根本上重塑了企业的安全体系。
在传统企业网络架构中,网络连接与安全防护长期割裂:网络侧使用MPLS或VPN传输流量,安全侧则依赖独立部署的防火墙、SWG、CASB等设备。由于职能分离,流量需在多个节点间反复跳转,导致策略不一致、配置维护复杂、延迟高、可视性差等问题。
SASE通过将网络与安全深度融合,并引入统一的云端策略引擎,实现分布式网络架构新升级,彻底解决以往的架构性缺陷:
所有用户或设备产生的流量,无论来自总部、远程办公还是边缘终端,均通过部署SASE网络边缘架构,就近接入全球POP节点,无须绕行数据中心,通过这样的分布式结构部署,可以将安全能力前置到用户附近,实现低延迟检测与危险实时阻,减少数据传输过程中可能面临的威胁和攻击风险。
边缘威胁拦截,降低安全风险
全球各POP 点集成下一代防火墙、入侵防御系统(IPS)等功能,实时分析流量中的恶意代码,各 POP 点的威胁数据实时同步至云端,形成全局威胁图谱,同时结合终端EDR引擎精准识别潜在威胁源头,实现秒级处置。并在同一链路中按顺序执行身份认证、威胁检测、内容审查等关键安全机制,消除传统架构下多设备串联造成的性能瓶颈和策略盲区。
传统网络中,VPN默认信任已接入的用户,一旦连接建立,即可横向访问整个内网资源,缺乏基于身份与行为的动态控制,这使得凭证泄露、失控访问、内部威胁等风险显著上升。
SASE通过引入零信任网络访问(ZTNA)机制,将“默认信任”转变为“动态验证”,从根本上重构了访问控制逻辑:
每一次访问请求都需经过多维度评估,包括用户身份、多因素认证(MFA)、设备状态、访问时间、地理位置、行为模式等,并基于最小权限原则动态授予临时访问令牌,仅限本次用途。
ZTNA不仅关注“准入前”,还持续监控会话中的行为变化:如账号突现异地登录、大量下载敏感数据、频繁切换应用等异常动作,系统可实时触发策略升级,包括强制退出、重新认证或锁定访问权限。
传统网络安全依赖本地硬件部署,设备需按高峰流量预估采购,存在资源浪费、扩展迟缓、应急响应滞后的问题。一旦业务突增(如远程办公),现有设备极易超载,影响体验与安全。
SASE基于云原生架构构建,通过单一云平台实现全网安全策略的集中配置与动态更新,有效消除了传统架构的扩展障碍与延迟问题:
传统安全策略需在多个设备上分散配置,易出错、难同步。SASE引入云原生策略中心,将访问控制、合规检查等策略统一定义,并自动下发至全球PoP节点,实现按角色、设备、行为动态下发的全局一致策略控制,云端病毒数据库可以做到实时更新,新威胁出现后可自动同步至所有POP节点
所有安全功能运行在共享云资源池上,支持按需分配算力,应对大规模并发、突发高峰或业务增长无需额外部署。
✅ 总结:SASE 为什么更安全?
SASE之所以更安全,不是因为“组件叠加”,而在于架构重构。SASE提供的是针对于数据全生命周期保护的一体化解决方案,是从数据传输(SSL 加密)、存储(云 DLP)到使用(终端 EDR)的端到端防护。
通过网络与安全的深度融合、以零信任为核心的精细化访问控制机制,以及具备全球部署与弹性扩展能力的云原生架构,SASE从根本上破解了传统安全模型中“架构割裂、权限泛化、响应滞后”等核心痛点。这不仅让企业安全从防御边界向动态身份与数据保护转变,也让安全能力从静态封装走向实时感知、策略驱动、全球一致的新阶段。
SASE带来的是一场“更安全”的体系性革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