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
【光联世纪SASE百科系列第二期】SASE 为什么更安全?
Aug.14.2025

上期回顾

在【SASE百科系列第一期】中,我们揭示了SASE的本质:融合网络连接与安全防护的一体化云原生架构,并简要介绍了其核心安全组件。但SASE的安全优势远不止于安全组件叠加,其真正的优势在于通过网络与安全的深度融合、基于身份的精细化访问控制、零信任架构及云原生能力,从根本上重塑了企业的安全体系。


一、分布式架构:深度融合网络与安全一体化


在传统企业网络架构中,网络连接与安全防护长期割裂:网络侧使用MPLSVPN传输流量,安全侧则依赖独立部署的防火墙、SWGCASB等设备。由于职能分离,流量需在多个节点间反复跳转,导致策略不一致、配置维护复杂、延迟高、可视性差等问题。


SASE通过将网络与安全深度融合,并引入统一的云端策略引擎,实现分布式网络架构新升级,彻底解决以往的架构性缺陷


全球边缘节点+就近接入


所有用户或设备产生的流量,无论来自总部、远程办公还是边缘终端,均通过部署SASE网络边缘架构,就近接入全球POP节点无须绕行数据中心,通过这样的分布式结构部署,可以将安全能力前置到用户附近,实现低延迟检测与危险实时阻,减少数据传输过程中可能面临的威胁和攻击风险。


边缘威胁拦截,降低安全风险


全球各POP 点集成下一代防火墙、入侵防御系统(IPS)等功能,实时分析流量中的恶意代码,各 POP 点的威胁数据实时同步至云端,形成全局威胁图谱,同时结合终端EDR引擎精准识别潜在威胁源头,实现秒级处置。并在同一链路中按顺序执行身份认证、威胁检测、内容审查等关键安全机制,消除传统架构下多设备串联造成的性能瓶颈和策略盲区


二、零信任架构:解决传统VPN“过度信任”的根本问题


传统网络中,VPN默认信任已接入的用户,一旦连接建立,即可横向访问整个内网资源,缺乏基于身份与行为的动态控制这使得凭证泄露、失控访问、内部威胁等风险显著上升。


SASE通过引入零信任网络访问(ZTNA)机制,将默认信任转变为动态验证,从根本上重构了访问控制逻辑:


基于身份与上下文的访问授权


每一次访问请求都需经过多维度评估,包括用户身份、多因素认证(MFA)、设备状态、访问时间、地理位置、行为模式等,并基于最小权限原则动态授予临时访问令牌,仅限本次用途。


持续风险感知与策略动态调整


ZTNA不仅关注准入前,还持续监控会话中的行为变化:如账号突现异地登录、大量下载敏感数据、频繁切换应用等异常动作,系统可实时触发策略升级,包括强制退出、重新认证或锁定访问权限。


三、云原生安全架构:突破硬件瓶颈,实现弹性与敏捷


传统网络安全依赖本地硬件部署,设备需按高峰流量预估采购,存在资源浪费、扩展迟缓、应急响应滞后的问题。一旦业务突增(如远程办公),现有设备极易超载,影响体验与安全。


SASE基于云原生架构构建,通过单一云平台实现全网安全策略的集中配置与动态更新,有效消除了传统架构的扩展障碍与延迟问题:


统一策略引擎

传统安全策略需在多个设备上分散配置,易出错、难同步。SASE引入云原生策略中心,将访问控制、合规检查等策略统一定义,并自动下发至全球PoP节点,实现按角色、设备、行为动态下发的全局一致策略控制云端病毒数据库可以做到实时更新,新威胁出现后可自动同步至所有POP节点


弹性计算与动态扩展能力


所有安全功能运行在共享云资源池上,支持按需分配算力,应对大规模并发、突发高峰或业务增长无需额外部署。


✅ 总结:SASE 为什么更安全?


SASE之所以更安全,不是因为组件叠加,而在于架构重构SASE提供的是针对于数据全生命周期保护的一体化解决方案,是从数据传输(SSL 加密)、存储(云 DLP)到使用(终端 EDR)的端到端防护。


通过网络与安全的深度融合、以零信任为核心的精细化访问控制机制,以及具备全球部署与弹性扩展能力的云原生架构,SASE从根本上破解了传统安全模型中架构割裂、权限泛化、响应滞后等核心痛点。这不仅让企业安全从防御边界向动态身份与数据保护转变,也让安全能力从静态封装走向实时感知、策略驱动、全球一致的新阶段。


SASE带来的是一场更安全的体系性革新。

  • 信赖
    华为首选MSP
  • 专业
    多对一定制
  • 无忧
    专属工程师服务
  • 标准化
    一站式实施服务
  • 智能化
    智能AI运维
  • 可视化
    7x24小时监控中心